壁炉是东林渡的新事物
这里是细碎的日常,生活并不总是雄心勃勃的。
壁炉是东林渡的新事物。
这里的村民并没有用壁炉取暖的传统,虽然冬天的风裹挟着太湖的潮气钻进屋子里,冷的要命。他们的堂屋里,往往居中挂着毛主席的画像,前面摆上八仙桌和果品,十分传统的样式。偶有几户人家,会升起炉子取暖,近年也慢慢换成了电暖器。
砌壁炉的材料来自东林渡的河道。它原本是一条破旧的水泥船。当地人用铁丝网糊上水泥,做成船的形状,比传统的木船便宜的多,不必时常维修,经久耐用。在清晨的时候,去太湖打渔的船会经过村口的小桥下,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。只是随着年轻的人们慢慢迁出村子,水泥船便废弃在了村里的河道中。
把船从河道里拖出来再运进村子,是一件隆重的事情——这座安静的渔村平日实在甚少有值得关注的事情发生,运船显然算得上其中的一件。人们乐呵呵地把船抬进院子,他们并不明白这艘已经不能出航的船还能派上什么用场,竟然有人愿意花三百元把它买回来。
船斜斜地倚在大堂里,两侧的墙被砌起来支撑他的重量。
烟道是个讲究的工程——它并不向外面看起来那么笔直,而是曲折地藏在墙里,才能留住热量,疏导烟气。
船舱慢慢被水泥和砖块填满。它要和水中的日子做一个告别,再来承载此处的温暖和客人们的惊叹。
壁炉的落成是一个标志。散落的乡居有了温暖跳动的心。
如今,我们取火的方式已经有很多种:燃气,电灶。。。但活着的火焰是有声音的,像老砖和泥土。刚刚烧起来的时候,火焰的声音是清亮的,如同晨曦的微光。慢慢地,声音越来越厚重,沉实饱满。
壁炉有一点点烟散出来,并不呛人。我们喜欢坐在壁炉旁闲谈,温暖的火焰从冷清的村子里切了一块空间出来,和村子有着不同的时间。大家平日都藏在村子的各个角落,入夜才是难得的相聚时光。
夜色渐深,人们相继离开,火也慢慢冷下去。
这里是细碎的日常,生活并不总是雄心勃勃的。